什麼時候,這樣的純樸漸漸在台灣褪色?

何媽媽:“阿國!今天怎麼有空過來。”

阿國:“沒有啦!下午一點有個會議在附近,我吃過午餐想說散步一下。這裡都沒變也,跟以前一樣,下過雨以後,何媽媽的盆栽好漂亮。”

何媽媽:“以前你住這邊的時候,我都會在你的陽台放一點盆栽。因為這樣可以比較有自然的感覺,然後,還可以隔掉一些巷子裡的噪音。知道你在準備考試啦!”

阿國:“謝謝何媽媽啦~“

何媽媽以前是阿國的房東,阿國考上工專以後就到台北租房子唸書。幸運遇上何媽媽一家人,待他就像自己人一樣。阿國一邊念工專,一邊幫何媽媽的孩子補習數學。何媽媽幫阿國準備早晚餐,何家好像多了一個兒子一樣。

曾經從南部北上來打拼,找個一樓的店面做做小生意。然後買個公寓,再分租給附近的大專生。十多年後,當年來租的大專生出社會擔任公司要職。房東的兒女長大了,也考進國立大學。店面的小生意維繫的不錯,照顧了一家人。當年的房客還常常回來寒暄,兒女跟著大哥哥大姐姐長大,也學會了社會的道理。

這樣的故事,後來不常見了。小生意做不起來,全被連鎖事業壟斷。新聞上說的全球化,小老百姓也聽不懂。感覺到的是不公不義,貧富不均。社會是傾斜的天平。

政府不斷尋求居住問題的終極解決之道,開出20萬戶公宅等等的選舉支票。如果真的能夠蓋起來,那又能怎麼樣呢?公宅的價格低廉,最後造成居住人口明顯區隔。我們將會在地圖上看到整區的富人,還有郊區整區的低收入戶。

什麼時候?台灣的社會走向如此疏離?

社會住宅帶來的貧富分居是人民的本質嗎?

 

其實我們很習慣看到有錢人家的夫人,逛進傳統市場裡。

其實即使很有錢的人,也都喜歡停下車來吃個路邊攤。

 

我不富裕,但是我很認真努力。

我看著富人平易的生活,親切待人。

在我向上的人生裡,他是我的榜樣。

 

什麼時候,這樣的純樸漸漸在台灣褪色?